66屆金球獎入圍影片有一路好片之感。碰到佳片難免手癢想寫心得但懶散的性格讓人很快打消念頭,直至看到Revolutionary Road才讓人有衝動想做些什麼。

極其平凡的戀人生活走到了死巷,曾有的夢想經過現實洗禮不斷的被妥協,只殘留下陳悶無趣跟眾人以為的理想生活。試圖找尋出口卻沒有勇氣放棄安逸現狀,不敢冒險的一方日覆一日渾渾噩噩的折磨著另一方。爭吵,合好,再爭吵直至情感麻木再也感受不到愛情。

影片後段兩人相敬如賓彷彿一切如常的用餐、問候,場面安靜得死極裡相互凝視。 很動人的精采演出一切盡在不言中,個人很滿意此片的收尾方式儘管是悲劇。 即使結果不同,難道事情發展就會有轉圜餘地。

感人電影千萬種,不以煽情狗血誇大打動人的卻屈指可數。Kate Winslet在此片表現很出色所以接著去看了The Reader

 

相關影評 Roger Ebert

ufo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文僅作為經濟學教學是可以參考,拿來為政策背書大可不必。

------------------------------------------------ 我 是 分 格 線 ------------------------------------------------

豬頭民進黨立委...恕刪... 消費券的經濟學概念...必看(由於多次轉寄信,首段不確定是否原作所寫)

經濟學上有所謂的「儲蓄的矛盾」,一個愈強調儲蓄的國家,愈容易掉入貧窮的陷阱。 每個人都強調儲蓄,整體消費減少;消費減少,生產跟著減少,生產減少,導致所得減少,所得減少讓人人視「保留現金」(安全感)很重要,於是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於是消費又更減少,因此陷入貧窮的陷阱(循環)之中。 因此創造「現金的流動」乃振興經濟之必要。

看看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三個窮漢──理髮師、裁縫師及修鞋匠,因為沒錢,所以均不消費,狀況如下:

00.jpeg 

  理髮師 裁縫師 修鞋匠
頭髮 X 頭髮長了沒錢修理 頭髮長了沒錢修理
衣服 衣服破了沒錢修補 X 衣服破了沒錢修補
皮鞋 皮鞋破了沒錢修補 皮鞋破了沒錢修補 X

假設一般的消費收費如下:

理髮 修鞋 補衣
50元 50元 50元

現在理髮師有位朋友看理髮師很窮,給了他100元,於是──

理髮師→用50元修鞋,50元補衣。

裁縫師→用賺到理髮師的50元修鞋。

修鞋匠→用賺到理髮師的50元和裁縫師的50元去理髮和補衣服。

裁縫師→用賺到修鞋匠的50元去理髮。

最後理髮師再將賺到裁縫師50元和修鞋匠的50元(合計100元)再還給朋友。

01.jpeg 

現在三個人跟當初一樣還是沒錢,但是生活情況卻改善了,每個人都"bling-bling"。

02.jpeg

這就是現金流動創造出的價值。 (咦?政府發消費券沒要我們還啊?當我們所得增加,繳的稅也增加了啊!最後還是收得回去啊!)

執政黨提出消費券救經濟,將了在野黨一軍,總不好擋「民」財路,投反對票吧!到時候被冠上「再怎麼野蠻也不能...」的廣告可不好看,於是在野黨提出了更大的紅包── 直接發現金,省下消費券印刷等製作成本,可以從3600元提高發放到3800多元。

看出問題了嗎?

消費券和現金的差別在哪裡?

如果大家拿到了現金都存起來,豈不又掉入「儲蓄的矛盾」、「貧窮的陷阱」之中?沒有儲蓄價值的消費券才能創造現金的流動啊!

還是讓政治的歸政治,經濟的歸經濟吧!

ufo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到政治,老爸跟我的關係大抵像藍丁丁碰上綠吱吱,雙方各自表述自己是中間選民。表面上避談政治並不代表他放棄對我洗腦,從大量電子郵件就可以看出端倪。起初還會細讀收到的黨部文宣跟文人社論,久後光看到離譜的標題就刪。

刪文的時候心中總不免飄過一絲「為什麼老轉寄這種智障文給我」的想法。

我意外他同仁間大力轉寄絕佳好文是處在不同立場的我遵循正常管道絕對不會看到的文章。資訊解讀的兩極讓明明接收同樣信息的同種人出現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甚至邏輯無法跨越的鴻溝。稍早想了一下,與其將廢文扔進垃圾桶然後永遠不能理解對方的思考模式,不如將他們分門別類來寫寫看法。 為此,「藍海策略」正式上路。

PS: 黨部文宣就不貼了,要是被循線查獲就麻煩多。

ufo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