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紀錄用的一篇社會類感想,寫完要收筆收心。
 
從2001開始玩媒坑,線上收看外電到去茶黨讀台灣史資料,吸收知識的同時心理的憤怒也是逐步增加。偶爾與人因國家問題意見相左時,有時會被人指著鼻子罵說資料是野史,是杜撰數據,是政黨文宣,是沒人聽過的無名小卒的胡扯。大多數的人資訊來源源自報章電視,儘管訊息能在網上發放,能看到的人仍然有限。無論是什麼,課本所學的跟媒體報導的資料讓某些親戚完全無法接受我的想法。
 
2008,看完兩岸留學生攜手揭西藏真相,並在國內新聞網站上找不著任何相關報導,心理很感慨,甚至是灰心。感慨的不是政黨官員們的心機,而是媒體為了利益放下操守擁抱立場,灰心的是媒坑內的小蝦米們七年來的努力無法撼動任何媒體生態。01年的時候有人喊出「拒看中時聯合,只看自由」的口號期望媒體嚴守道德,08年的現在我連自由都不想看。兩年前林懷民對聯合(我認為適用所有媒體)的批判與期許,現今仍像遙不可及的理想。中時聯合東森中天TVBS藍過頭,好似要取得平衡,自由民視三立也綠的要出油。辛、辣、收視率,沒有客觀分析,不使用完整數據佐證,報導人擅自最對新聞內容下臆測定論絭養出的觀眾只有立場。立場、立場、立場,不用政客特意操弄,報業電視台早已將各自選中的觀眾們撕裂成不同族群。
 
範例引用
小二生閱讀訓練(1) 解釋「事實」(facts)與「意見」(opinions)的不同。

許多人不喜歡提台灣歷史,一方面版本兩極容易引起爭議而且沒有切身關係,況且會被提起的都是傷感、讓某部分人不快的過去事。同時也害怕自己認知的不是別人遭受的事實時必須背負族群的十字架,因此寧願緊抓自己的一塊拼圖也不願與其他人一起拼湊起歷史的原貌。卻忘了只有還原歷史,接受錯誤,所有人才能安穩並且一致的走向未來。
 
說到這個我就想起某任英語教授,她的授課主題專注在美國移民,課外活動就是到各個族裔的展覽館參觀,其中一篇報告是關於日本移民在二戰扮演的角色,很多人上圖書館去查資料引用重點,但第一篇草稿交件後她只說了一句「展覽館四周全是活的歷史人物(義工全是二戰老兵跟在拘留營待過者)」要求學生重寫。正因為書上記載與人的記憶一致,無論從任何角度切入都不影響其正確性。

美國早期極度歧視亞洲移民,二戰爆發國內對亞洲人的不信任高漲讓美國政府成立拘留營將所有日裔美人送往數處監禁管理,戰爭中期人力短缺,政府以利誘方式要脅日裔美人披掛上陣已示忠誠,攻打的地方當然是日本XD    戰後20年總統雷根公開道歉並簽賠償條款。事實上那點錢對日裔美人僅具象徵意義,戰前這些人多半是生活優渥的中產階級,進了拘留營近乎無產,營內歲月的流逝、惡劣的生活環境、精神壓力、失去家人的哀傷,能活著出來的也很偷笑,這些豈是物質能夠彌補。可是對這些人而言,傷痛已經過去,他們見證的只是歷史,一段屬於自己跟國家的歷史。

時代環境所造成的不平悲劇需要藉由回顧反思來獲得平反,而承認錯誤並引以為戒需要極大勇氣。任何當權者面對懸而未決的歷史的意義除了消彌受害者及其後代的傷痛外,也讓歷史回歸歷史,不再成為任何人的武器跟族群間的地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foedward 的頭像
    ufoedward

    (仮) 漂著

    ufo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